《冬至九九歌》
一九二九不出手,
三九四九冰上走,
五九六九沿河看柳,
七九河開八九雁來,
九九加一九,
耕牛遍地走。
簡介
冬至,又稱“冬節”、“賀冬”,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、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,與夏至相對。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°時開始,時于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。冬至這天,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.南端,幾乎直射南回歸線(南緯23°26')。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.少,比南半球少了50%。北半球的白晝達到.短,且越往北白晝越短。
氣候特征
冬至期間,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℃以下,南方地區也只有6℃至8℃左右。不過,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,即使在當地.冷的1月上旬,平均氣溫仍然在10℃以上。
歷史淵源
冬至作為一個節日,至今已有250年以上的歷史,據記載,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,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。古人認為自冬至起,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,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,是大吉之日。
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,因此,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,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。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,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。
因此,也可以說專門過"冬至節"是自漢代以后才有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
漢代以冬至為"冬節",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"賀冬",《后漢書》中有這樣的記載:"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靜體,百官絕事,不聽政,擇吉辰而后省事。"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,軍隊待命,邊塞閉關,商旅停業,親朋各以美食相贈,相互拜訪,歡樂地過一個"安身靜體"的節日。魏晉六朝時,冬至稱為"亞歲",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;宋朝以后,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。
唐、宋時期,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,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,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。明、清兩代,皇帝均有祭天大典,謂之"冬至郊天"。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,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,就像元旦一樣。
風俗習慣
冬日的風俗習慣有很多,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。俗話說:“冬至到,吃水餃。”而南方則是吃湯圓,當然也有例外,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,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,寓意驅除寒冷之意。
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,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、吃餃子、吃餛飩的習俗,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、冬至長線面的習慣,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。
冬天到了,春天還會遠嗎?數九九,春歸來。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,99久久99久久免费精品全校師生祝大家節日快樂!